(工作) 網路廣告業界跳SaaS的過程 & 入職後的改變

網路廣告業界跳SaaS的過程 & 入職後的改變

從2022年4月開始進了新公司A社擔任CSM(客戶經理),服務內容是提供數據分析平台,CSM除了提供客戶數據的使用方式、Insight以及服務導入的Debug之外,公司跟不少平台有對接的關係,還需要了解各種平台的拉里拉雜的背景。

目前進A社快半年,整體而言跟當初的想像差不多,同時公司氣氛也讓人成長很多,這次轉職相對成功的原因跟事前選擇有不少關聯。

一、為何轉SaaS?

回到目錄
Source:EpicTop10.com

前次轉職目標:從Sales轉其他職位(成功轉到CSM)and/or 跳出廣告業界

原因是在廣告業界一直都是拿到預算後消化,跟其他公司比較成效,成效好加預算、成效差砍預算or停掉活動,為了數字不挑手段,為了數字接下一堆客戶,很少時間能專注在客戶身上,在廣告業時為了賺錢,假如客戶給出的目標是每個安裝費用壓在300日幣以下,假設已知客戶預算很難再增加時,達成目標之後只會以維持現狀為主,畢竟壓到200、100的話可能讓公司少賺錢,簡單來說,當時努力花客戶的錢而非為了客戶找出最好的解決方式。

SaaS大多是同樣服務裡面擇一簽約,客戶做完選擇後,身為SaaS端的人全力服務客戶,不需要跟他社比較之外,我充滿理想的腦袋裡面覺得「大部分的SaaS是為了幫助客戶而存在」。

對於SaaS的理想是客戶選擇要用BI tool時大部分只會選一家公司(但也遇過同時簽Tableau、Metabase的公司...),當然簽約時業務可以能會努力地加option來提高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但簽約後大多不需要再跟他社比較,而是努力地讓客戶能最大化地使用工具,通常SMB(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不太會給專任的CSM(客戶經理),所以身為SaaS CSM可以依照客戶需求給出必要的解決方案,更專注並理解客戶所需,客戶成長的話願意花更多錢,幫助客戶成長的話他開心我們也開心,達成實質上的Win-Win。

為了忠實內心的目標,賺錢的同時也能幫助他人,讓現實面(賺錢)與理想面達成一致時,工作上也能獲得心理滿足,讓工作減少與理想衝突的矛盾才能消減工作壓力,基於以上原因想轉SaaS。

二、本次轉職方式

回到目錄

  • 從LinkedIn找特定公司應徵
  • Source: visualcapitalist

    這次刻意找在科技報上被提到那些「很酷」的公司,大多是剛IPO或者剛獲得新一輪投資的公司,這些公司被投資人認為有潛力,但在日本可能剛起步甚至沒什麼知名度,相較之下競爭者較少外,英文能力是很大的Plus,部分日本體制不完整的公司勢必要跟國外HQ(head quarter)交涉,比起該職位所需的專業能力,英文反而是優先事項,不負責任認為這些公司的要求英文:專業能力 = 8:2。
    當時面試一家IPO一陣子的知名公司,但在日本不到50人 + 職位是管理職,到了五面都還沒跟日本團隊面試過,反而自己去找日本團隊的人問公司氣氛。

    Pros & Cons

    在日本尚未成熟的公司也許相對上入職機率高但也伴隨不少Risk,
    Pros
    獲得建立海外市場的經驗,以後在履歷上寫上開拓市場、0到1的開發經驗,公司在日本沒什麼人能倚靠之下,HQ會很重視日本採用到的人,心情上是挺好的(當然也有壓力)。
    Cons
    承受把時間精力花在開拓或者建立日本分社時,會少了精進專業能力的機會,例如職位是CSM,因為日本團隊小依舊要負責其他職位的工作,日本沒有人帶的關係,HQ給的方式可能根本不適用於日本,需要花時間在地化以及跟HQ交涉,甚至隨時有撤退日本市場的危機。

  • 過去聯絡過的仲介
  • 感謝過去努力的自己(笑),以前轉職花很多時間接觸仲介,手上有不少名單,有興趣可以參考疫情期間轉職管理、仲介與經驗分享日本轉職長期戰 ー 2、人力仲介公司,幾次轉職下來發現轉職或動中的努力大部分會慢慢看到成果,藉由與仲介的談話當中分析自己,也能聽不同仲介的說法探討他人對自己履歷的想法,時間有限當然不可能每個仲介都回覆,下面分享自己的做法。

    選擇仲介方法

    確認對方的Profile4
    看對方在仲介業界待多久(newbie的話則會用下個方式篩選),來判斷這人是否是為了達成目標(聯絡多少候選人)來找我,還是手上真的有適合的職缺。
    要求JD(Job Description)
    無論在LinkedIn、ビズリーチ或各種轉職平台,身為轉職者會先登錄職務經歷,仲介如果真的看過才聯絡,或者要求JD時也得先看經歷才給適合的JD,這一關可以刷掉很多不用心的仲介,有些仲介會說想先聊過才提出適合的JD,但對我來說講電話也是剝奪彼此的時間,至少先知道這些仲介手上大概有哪些公司才花時間聯絡。
    感覺
    最後單純憑對話感覺,用心的仲介會認真聆聽並且用字不會太激烈,不會刻意貶低候選人,假設仲介認為候選人的想法跟實際狀況有些差距時,用心的仲介會好好解釋,不太只說「以你的條件很難」卻沒給理由,仲介跟候選人之間應該是合作關係,不該有誰在握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雖然遇過超級多亂七八糟的仲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花心思在候選人身上,並且熱愛自己工作的仲介!

  • 轉職管理
  • 這次跟疫情期間轉職管理、仲介與經驗分享的時候一樣用表單來管理轉職,當時剛好迷上Notion,做了一個Template,有興趣的可以複製來用。
    管理表是以分享給仲介為前提,需要事先整理:目前的轉職狀況、轉職原因、轉職期望、基本經驗、履歷,所以填寫管理表時等於先自行分析一次;Applied history裡面也有Tags可以選擇每家公司的優點,方便日後比較之外,仲介有心點進去看時也能理解候選人重視的部分,也能藉此判斷聯絡的仲介是否用心,有時在LinkdIn上收到貌似不錯職缺的仲介時,我會直接給他這份管理表,來看他是否願意認真看我整理出的一大堆資訊。

    三、選擇內定


    回到目錄
    Source:Dreamfish

    這次轉職目標很明確,Apply前事先分析過的關係,實際投的公司不到10家,跑完面試的只有2家A社與B社(都拿到內定),選擇起來考慮的點比較單純跟直觀。

  • WANT / CAN
  • 回到目錄
    拿到內定時是公司方認為我能做這份工作,但實際上我能做什麼&想要什麼呢?

    A社與B社都是SaaS + CSM,完全符合這次的轉職目標,因此考慮自己「想要」什麼,A社是過去接觸過也實際使用該服務,B社則是新領域。
    A社進日本幾年了,在地化已經進展的某種程度,能讓我專注發展SaaS CSM & 數據分析這兩個領域,同時客戶跟前職多少有重疊,可以少一點點努力在認識新領域上,同時過去的經驗能夠在A社提供給客戶Insight,這也是A社給我機會的原因之一,過去經驗讓我比其他候選人多些Plus。

    B社剛開始開拓亞洲市場,需要花時間在地化也要重新投入心力學習新領域,好處是讓職涯多一項選擇,B社的服務很新,當初找人時沒要求要該業界經驗,當時面試官就表明說:「這服務這麼新很難找到相關經驗的人吧,所以我們只要求有IT相關經驗就好。」(開明 & 正常)。
    早個5年的話絕對會選B社,當作打掉重練花最大心力重新學習,但考慮時間成本後,保守地偏向A社,單純怕花心力學結果發現不喜歡,或者B社服務無法有起色的話,等於少了幾年深耕專業領域,幾年不算什麼,但身為想早早不努力的人而言,少這幾年不就讓人晚退休幾年了嗎(認真)

  • PRIORITY
  • 回到目錄
    考慮完自己的能力之後,再來是內心的優先順序:薪水、服務/產品、發展、人際關係。
    薪水
    薪水參考了Glassdoor後發現AB的薪水都在平均上,不低但也不會特別高,要挑戰高薪的話還是要找壓力相對大的公司,高薪背後是靠達標和未達標就再見的壓力。
    B社因為沒經驗,我底薪開的比較保守,最後B社給出的Offer是期望底薪+1M JPY+Stock option,其餘Work From Home福利則是入社後才知道詳細(每個國家上限不同);A社因為本來是使用者,還有相關業界經驗,給出的底薪比B社高1M,最後也給出期望底薪+1M JPY+Stock option+其餘福利,薪水方面AB都算有誠意,結論不分上下。
    服務/產品
    已經受夠弱勢服務/產品,過去待的公司總是被比較後慘輸,或者是連自己知道有不足但公司遲遲沒辦法改善,這方面我很喜歡A社直屬上司Y說的「偏好工程師成立的公司」,過去Y待過由Sales成立的公司,這種公司重視收益缺乏工程師的浪漫,體感上工程師所成立的公司很在乎服務/產品的成熟度,希望做出業界中「最強」的工具之後再以浪漫來創造收益:「這麼棒的產品適合最棒的客戶!只要做出好東西客戶就會上門!」,最喜歡工程師這種自信了!
    當然實際進市場之後還是需要Marketing、Sales話術和在地化,但在開發上全力以赴後,後段的包裝相對簡單,也能讓現場的人更有自信地提案。
    AB都是工程師所成立的公司,服務本身也不錯,符合心中的標準下服務/產品這部分也不分上下。
    發展
    A市場成熟,B相對新穎,B充滿未知但能給自己多一個不同的經驗,對於職涯發展上B相對優勢,但發展這部分只能靠過去的知識和查資料來預測,沒有絕對之下只能靠感覺跟衝勁來選擇,即便選則失敗,AB的經驗都能讓我找到新出處,因此最後的要素是最大的決定關鍵。
    人際關係
    過去的公司遇到不少貴人,但不免碰上激發轉職Trigger的人,前職發生日本上司(非直屬)讓我背黑鍋、其他部門犯錯推給身為窗口的我處理(然後不承認自己的失誤),還來了一位自以為我上司的新同事整天用指使的口吻把我當助手,之前公司也發生超多神奇的事,有空再慢慢分享(笑)過去這些妖魔鬼怪讓人成長,也讓人認知其他要素差異不大的話,最重要的是「一起工作的人」。
    跟A社有超級多緣分,除了有認識的人在裡面當CSM外,A社的直屬上司Y是前同事K的前同事(超饒口),K還傳了截圖給我看,當我跟Y面試完後Y跑去問K說「老實說你覺得Peng怎樣?」,拿到內定後Y還跑去跟K倒歉說抱歉搶走了Peng(老闆Y還說她跟她上司都超愛我,嗚嗚),K對Y的評價也很好,有這些背景讓我對A社的好感高很多;B社的人也沒有不好,面試當中一直有被尊重的感覺,最後的Panel Discussion時全部的CSM都有出現,每個人給我的感覺都很好。
    最後靠緣分選了A社,下面提到的入職半年後的改變也讓我再次認知這次的決定挺不錯的。

    四、入職半年的改變

    回到目錄
    入職半年A社改變了我,我遇見了最棒的直屬上司跟最罩的Team members,在每家前職都完全展露我個性差的一面:「總覺得為何其他人這麼笨啦!越努力的人工作越多誒!」,但A社讓我體感每個人都不完美但都有優秀的地方值得學習,同時在我眼中每個同事都比我優秀太多了,每天剝奪他人的時間指導我,每天升級一點。

    Source:Brooke Wainwright

    改變的原因

    回到目錄

    團隊裡的Senior非常溫柔,散發出讓人敢問問題的氣氛,一樣是newbie的同事也願意隨時跟我視訊一起討論問題(對方剛好是台灣人也是前客戶,有沒有這麼巧),身邊的人很優秀也不會發生搶功勞或者踩別人的事件(喔,其實有,好險踩別人的人轉團隊了),在優秀的人身上看到了余裕後,讓人了解不需要為了證明自己而汲汲營營。

    同時也看到其他相對可惜的部分,Weekly Mtg時口氣很差的Members讓人感受不好,或者不停抱怨公司卻看不到自己該改進的部分,某位愛抱怨的同事工作能力很好,被交代的工作也盡力完成,但先把負面的部分攤出來之下讓他人觀感差、評價上也是扣分。
    以前的我應該會對這些人感到反感,現在可能看到太多優秀的人專注在成長上,現在看到這些負面的部分反而能自我反省,避免成為帶給他人負面感受的人。

    A社產品跟廣告不一樣,不是靠瘋狂消耗預算來接受評價,CSM這職位也不是去爭取訂單,而是靠時間去認識客戶、建立信賴關係,漸漸地藉由與客戶的互動找出客戶痛點,每個客戶的目標不同,老闆也知道不是每個客戶都能Upsell,在A社每個人的客戶不同很難比較,所以更能專注在每個客戶的需求上,當然分配客戶也有運氣問題,不能說老闆給的都是好做的客戶,但只要有行動的話多少有機會觸動客戶的意願,即便不是每個行動都算順利但都是學習的一部分。

    最棒的團隊與上司

    回到目錄

    Weekly Mtg裡不時有同事公開感謝其他同事的幫助,捫心自問,為善不欲人知這種道德崇高的行為在工作上真的沒用吧?爾後週會上我也會跟其他同事一樣公開道謝,同時也發現大部分的同事能在工作當中獲得其他同事或者老闆的評價,但相對比較少看到老闆也能獲得一樣的待遇(沒辦法,畢竟他是老闆)。

    於是乎,把對老闆的感謝跟崇拜全部文字化,以前會覺得在拍馬屁,但現在知道我是真的感謝老闆的幫助,她也確實是我的目標之一。
    都快在Instagram上塞滿直屬上司Y的故事了,跟Y可能因為有共通前同事K的關係,一開始跟Y老闆對話時少了些生疏感,在入職第一天時實際見面的感覺也不錯,當時我心中擅自決定老闆是能相信的人。分配客戶時,老闆事先詢問想接哪種客戶,實際分配時老闆給了很大的客戶給我,其他同事很訝異老闆願意放手該客戶,看到其他同事的反應讓我感受到老闆是真的信任/期待我,這些事讓我漸漸地卸下心防,再加上當時生活遭遇了離別,深刻體會到需要把握當下之外,內心的想法不說就沒辦法傳達,我決定把內心想法直接闡述給周遭的人。老闆剛升管理職不久,很多部分還在學習,一開始入職時也常流露出多餘的話,之後跟她喝酒時提到「多餘的話」有時候讓人很傻眼,還記得第一次參與Weekly Mtg時她說:「每次要大家做還是有人不做,又不是小孩子了沒必要一直講吧。」,說說氣話當然沒問題,但實在不想看到大部分讓人感受不錯的老闆因為這種多餘的話讓人扣分,當時跟她喝酒時提到這件事她當下有點激動,很明顯是被講到點上,那股激動讓我一度質疑這越線是否過早,但老闆激動完後越講越開,也卸下她貌似無敵的一面,一點一點地攤出她的傷口,才知道一路下來她忍受多少驚人的對應,也因為她攤出傷口讓我更加信任她。

    「你是我動力的一部分喔!」

    現在我們對彼此都能說出這句話,很慶幸能成為她第一個團隊的下屬,更榮幸的是在她成為管理職時加入A社,才能與這麼棒的團隊一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