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職背景+對日商的感想
回到目錄連續幾年待在廣告平台後,認清了錢與正義之間的不對稱,想改變未來職涯的方向性,前公司的文化跟產品跟想像中的差距太大,待下去只讓經歷跟廣告和業務無法分開,對於想改變職涯的我而言需要盡快改變方向,於是進公司不到半年開始轉職。
補充一下,轉職時才進公司半年,前公司的 PR 做很好又是上市公司,類似業界裡面很多前公司的前輩,碰到不少面試官是 ex - 前公司,連新公司的主管都是,這段職歷雖短,對轉職的幫助很大!感激!
前次轉職很篤定想進哪家公司,沒有完全更新履歷(使用同個仲介)也沒有登記新的平台,這次的轉職是久違的火力全開模式,更改履歷格式、轉職管理、接觸更多仲介、登記更多平台以及花時間 AB 測試方向性,寧願拉長轉職時間也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工作,以過去的經驗和客觀性條件來判斷,致力於求好。
訂下轉職目標以及方向
回到目錄一開始決定的轉職主要目標:①離開廣告業界 ②碰產品開發 ③不再當業務(至少實現其一),由於跳出相對專業的領域,初期願意降年薪也要找到期望的職位,少了年薪門檻這關後部分日商也能納入考慮,同時也想驗證是否過去潛意識地排斥日商,導致錯過部分優良公司,所以初期投了不少日商,然而實際測試後再次驗證我個人不適合日商。
出社會幾年的中途還得參加 SPI(這點真的不懂)、過大手日商的書面後 HR 說:「經驗不夠頂多只給得出現有年薪的一半(廣告業界喔…)」、面試中被問為何這麼快離職不打緊,但對方的說詞是:「我在乎員工進來能待多久!安定性!(竟然不是在乎員工能帶來甚麼,只在乎年數?!)」、通過書面之後面試中被說:「看你經歷是業務比較多,所以改成面試業務這職位。」(如果是做一樣的事我幹嘛降年薪啊)、被面試官問:「有沒有結婚生小孩的打算?」(真的來了呢這種問題),以上都是日商,面試中理所當然會被問「為什麼離職」,但這次很剛好只有日商的問說「為什麼職歷都這麼短」。
不是說日商絕對不好,是日商看不上我。
除了公司之外仲介也是,有位日本仲介跟我出身的業界相同,初期面談時對話很順利,對方也懂我在乎甚麼部分,他推薦我面試同業界同職位作為備案,同時拿到內定後方便用備案當作薪水調整基準,結果沒想到備案內定一出來,即便給到 Senior 的職稱,薪水也只比現職高幾十萬,薪資漲幅跟獎金也不算大,這位日本仲介竟然為了讓案件成交,改說服我說:「待三四年之後就可以達到目標薪資了,再加上是知名大手,對於職歷很加分!」,當初說好事備案就算了,為何要等到三四年才達到目標薪資啊,明明有機會現在就達到的話,為何要在完全不符合條件的公司等待(一開始的轉職目標一個都不符合)。
藉由前期的測試結果,轉職後期改成只找外商公司以及外商仲介(外國人佳)
轉職管理
回到目錄這次轉職簡單地用 Google Sheet 記下申請的公司名稱、時間點、職位以及狀況,除了能幫助自己得知現狀之外,Google Sheet 可以直接分享給仲介,不需要一一用訊息或者電話解釋,節省彼此的時間,轉職途中才發現應該加上收到哪些 Job Description (JD),不然仲介重複會分享完全沒興趣的 JD,而我又要再次說明為何不應徵這些職位,如果能一併記載收過的 JD 跟不考慮的理由,可以更省時。
另外也同步分享超強 UXer 提供的轉職管理表,之前跟文章原 po 聊過轉職,受益良多,推薦大家參考這篇文章!
從數據找答案
回到目錄除了為本次轉職而管理之外,這些數據都能成為之後行動的根據,2017 年時社會人經驗 3 年,經歷 2 家公司有一些管理經驗,投了 200 多家時書面通過率不到 1%,這次轉職(2020 年 11 月開始)時社會人經驗 5 年,經歷 5 家公司 4 個業界 4 種職位,投了 42 家履歷包含跨業界跨職種,書面通過率破 50%,如果沒有中途辭退的話最終內定可能能拉到 10%,下次轉職時可以就由這數據,來決定行動數。
書面通過率低的話可能履歷出問題或者找的職缺不對,面試通過率低的話則需要面試練習,把行動數據化才能找出真正的問題。
蠻訝異跨業界跟職種可以拉到這機率,同時也證明「每家公司的經驗都是值得的」,像某 GAFA 的 HR 一直推薦我面試的職位跟第 2 家經驗比較類似,PM 或 Customer Success 則是第 4 家公司給的經驗,第 4 家公司曾讓我賠了身心健康,不過也獲得其他公司 5 年以上才能體驗的經驗,要抱怨公司垃圾還是感謝公司帶來的經驗,完全取決於自己。
在網路上查到 doda 也有分享管理表,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這網頁看看能否符合自己的需求。
轉職平台與仲介
回到目錄這次註冊(但未必妥善使用)的平台跟仲介有:ambi、LinkedIn、リクルートエージェント、キャリアカーバー、ビズリーチ、Hallheart、RFG、Experis、Morgan McKinley、Michael Page、Tksystem、Geekly(可能還有其他的,但使用率太低或案件不合就忘了),以下是個人對上述平台跟仲介的獨斷意見,其實每一家都有優秀的仲介,真的是運氣,優秀的仲介也未必有適合的缺,只能多花時間嘗試找到和自己配合最好的,以後還有機會轉職時可以少找仲介的前置作業。
「必要!!」,好好經營的話可以直接收到公司的邀請(GAFA 也會喔!),工作職缺也多,仲介偶而也能遇到不錯的。
- リクルートエージェント
完全量取勝,明明是個大手仲介但真的很多可惜的點,跟對方面談兩次(一次介紹一次 follow up),是受過訓練的仲介,但案件真的不行,再加上リクルート面談負責人跟與公司接洽的是不同人,面談之後給出的案件完全不符合要求(因為面談的負責人對這些公司也只是略懂),個人覺得有點浪費時間。
- キャリアカーバー
印象不深,案件不符要求,沒有深入使用。
- ビズリーチ
表面上是付費功能,實際上登記資料並完成平台給的任務後,平台會提供付費機能的票試用,所以不用擔心付錢了還沒結果,不過票有期限,比較沒辦法像其他平台可以「先看看」,適合正式轉職時使用,登記後ビズリーチ會把會員分タレント会員以及ハイクラス会員,ハイクラス会員才能應徵年收超過千萬的職缺,以及跟ハイクラス会員專用的仲介面談,ビズリーチ的廣告真的很成功吧,不少公司會用這平台直接發訊息邀請人面試,跟 ambi 一樣案件不錯,可以花時間好好登記資料,更有機會得到公司或者仲介的訊息。
- Hallheart
是那個勸說我進備案公司的仲介,過去轉職使用時遇到的仲介人還不錯,所以這次再次使用,沒想到…
- RFG
制式的日商,沒有認真看經歷就面談,丟來的案件也只是對方覺得採用機率高的,而不是我所期望的案件居多。
- Experis
前幾次轉職時在LinkdIn上有交談,也介紹了不少朋友,這幾年一直跟對方保持聯繫,有甚麼好缺對方都會介紹給我,也會很仔細地幫我推薦給公司,這家都有幫我拿到面試,假設沒機會也會好好告知原因,即便過去沒靠麻吉找到喜歡的工作,也全力推薦給朋友,最近也有朋友靠這家拿到不錯的工作!
- Morgan McKinley
一年多前聯絡過,沒有特別深刻的印象,只記得丟了 GroupM 還有 iProspect 這類外資代理店,當時沒有很大的興趣,今年突然再次找上我(大概是在 Salesforce 上挖出資料吧😂),當年接洽我的仲介已離職,突然幾位資深的仲介打來,拿出的職位跟業界都非常有趣,且這家仲介會事先給很多資訊,還會提供面試準備的 call,很用心的感覺,會給滿滿資訊且不會硬性推薦公司的仲介!!!
- Michael Page
接手過很多次,印象不算太好,不過這次的仲介是朋友介紹的,整個超棒!本來專門負責 C-class 階級轉職,最後選擇的公司的 Country Manager 也是這仲介找進來的,從頭到尾我很透明地告知狀況,即便拿到內定之後也不會非常強硬,很尊重我的看法,同時也藉由我提供的內定資訊,幫我跟現在的公司談到很有競爭力的薪水,並且為了解決我對公司的不安,拿到內定後也幫忙安排我跟日本辦公室的人對談,真的是這位仲介的幫忙,讓我最後安心地選擇新公司。
- Tksystem
很多網路業界的案件,GAFA 的案件也有,靠這家拿到 GAFA 的內定,不過這家正社員案件不多(不是正社員薪水也是可以很厲害,單純我對未來規劃暫時需要正社員的工作),還有這家在應徵前就先需要 reference check,需要有心理準備。
- Geekly
很多網路跟遊戲業界的案件,只不過日商為主,這家公司的仲介蠻認真的,會提供不少資訊,以下是 2020 年 12 月對方分享的資訊,給大家參考。
<職缺狀況>
整體依舊低迷,唯獨 IT、WEB、GAME 這三個業界從 10 月開始復活(剛好日本景氣回升月份也一致),原因如下:
大手商社或者製造業等,一般人立刻能想到的業界,目前光 DX 化就忙不過來(導入遠端上班軟體硬體),根本沒時間管採用,反觀上述三個業界,本來就導入相關制度(很好轉遠端),所以採用影響不大。
Digital 預算恢復 https://rtbsquare.work/archives/34411?
<轉職時機>
也可能是話術啦(?),仲介說現在時機不錯,剛好這陣子職缺變多,可以拿多幾個內定慢慢比較,所以是很不錯的時間,也剛好收到很多跟 DX 推進有關的職位,的確有種符合當下的感覺,再加上仲介說了我之前的假說「現在會開職缺的都是活的好好的」,所以少一道篩選危險公司的步驟。
<預計轉職流程>
對方認為有經驗且年收 600 萬以上的人,大概在 1 個月之內可以獲得內定,基本上該公司的統計數字,書類跑 20 家大概最後有機會拿到 2 家內定。
書類 20 家(合格率 25〜35%)→一面 4〜6 家(合格率 40〜50%)→最終面試 3〜4 家(合格率 55〜65%)→內定 2 家
真的有這麼夢幻嗎(炸)老實說我也很懷疑,所以問對方說「這是基於同職位同經驗的判定對吧?像我這次要轉職位的話,不覺得能夠這麼順利。」,對方也承認大概合格率會砍半。
仲介交涉的經驗分享
回到目錄仲介跟求職者理應是一起努力的搭檔,仲介藉由案件成交得到報酬,求職者藉由仲介的幫助,替求職者的優勢傳達給公司,提供求職者轉職選擇,但就自己的經驗還是非常多讓人轉職更加煩惱的仲介,找工作未必需要藉由仲介,這次藉由朋友幫忙內推之外,也有直接應徵公司,不過很大部分還是藉由仲介應徵,因為有些案件是沒公開的,或者仲介會提供些沒注意到也不清楚的公司,個人還是蠻喜歡跟仲介合作的,幾次轉職下來接觸超過 50 位仲介,以下是多次交手後的獨斷的建議。
自我分析
回到目錄跟仲介討論轉職方向是方法之一,但連自己都不清楚想做甚麼的時候,仲介也很難給意見,甚至容易被仲介牽著走,被推薦容易上而不是最適合的職位,自我分析的工具跟方法很多,最基本用 SWOT 分析(可以看這篇參考),我也有買書來診斷專長(參考本書),知道強項弱項之後開始決定找工作的方向,查任何有興趣的職位內容之外,還有個建議是「沒辦法一次成功,不代表永遠沒機會。」,當然一開始立刻找到 Dream Job 多夢幻啊!假設現在沒辦法也可以先確立方向,選擇有幫助的經驗,即便累積經驗後發現 Dream Job 跟想像的可能不一樣時,也可以修正方向,找工作沒有真正的失敗,只有還沒到的成功。
準備資料與堅定自我意志
準備資料除了客製化履歷(針對應徵職位加強履歷中相關經歷),同時回到一開始的轉職管理部分,把轉職資訊整理好的話,可以節省彼此的時間,每次跟仲介面談講一樣的話真的很累,不時會遇到仲介連我的履歷或者 LinkdIn 沒看清楚就急著打來面談,真的很浪費間!了解業界薪資平均也確定方向正確後,絕對要堅定自我,不要被仲介說服壓低薪水求內定、大公司就是好、現在時機差不要挑巴拉巴拉的理由,堅定自我才能避開遷就。
補充事項
回到目錄仲介真的很多,不要因為幾位仲介的說詞就失去自信,只要覺得跟仲介關係不是很好,可以立刻嘗試別家,另外這次遇到沒得到同意就擅自應徵的仲介,所以建議大家在尚未拿到 JD 時,可以先發 LinkdIn 或者轉職管理表給仲介參考,不然被隨便應徵職位的話,之後不知情還再次應徵,會被公司覺得很瞎之外,仲介之間也會有利益衝突。
此外,國際跟仲介公司不是絕對,主要還是看個體,但很遺憾的是,這次面試當中會仔細給個別 Feedback,而不是單純回制式文的是外商仲介,而辭退之後還會回信的也只有外商,就我的經驗觀察,部分仲介有以下狀況:
- 選擇性公開資訊(掩飾自己的不足)
大概跨業界跟職業更容易遇到吧,曾有位仲介跟我說「現在狀況真的不太好,沒經驗很難。」,但實際上我要求的職位並非完全未經驗,很多擅自來搭訕的仲介,只推自己覺得好推的工作,其他就說我能力不足、經驗不足(連cv都還沒給誒)。
這次久違地跟リクルート面談(其實只想看有什麼職缺但一直被要求面談),對方說 2016〜2018 是轉職全盛期,現在整體職缺有下降,我之前是 2016 年使用他們服務的,所以被告知現在狀況可能會跟 2016 年差很多,不能抱太大的期待,書面通過率可能低於 10%。
過去使用リクルート的我沒甚麼工作經驗,可以理解通過率很低(當年也確實低於 1%),也可能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人離職,造成求職者比職缺多很多,但我已經不是沒經驗的人,想應徵的工作未必跟那些被疫情影響而離職的人衝突,跟對方解釋完之後,對方回答他們現在有的職缺不多,所以希望能理解。
說清楚手上職缺數不多就好,上面的論點可能符合整體但不符合求職者個體的現狀,畢竟我個人也有看其他家職缺,得知以現在的經驗來看,我的選擇比 2016 年多非常多,仲介用片面消息來打擊求職者期望,讓求職者只能選擇仲介給得出的東西,這點實在不恰當。
- 落選原因不透明
到這年代竟然收到「他候補者と比較した際、ご年齢とスキルのバランスがやや劣るため。」,跟其他候選人相比,年紀跟技能的平衡不夠好。嘿對,在亞洲還可以用年紀來歧視人,先撇開年紀,當時很確定自己的應徵該職位是經驗足夠的,後來追問仲介之後才知道「因為之前應徵過了」(其他仲介沒取得我的同意而擅自應徵的事件),貼這種定型文拒絕人,讓求職者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這次遇到最扯的仲介可以參考這篇投稿:https://www.facebook.com/tokyo.monster.OL/posts/3490771681034205
選擇內定的經驗
回到目錄這次很幸運的在最後有四個職位完全不同的機會可以選擇,除了分析業界跟未來發展之外,最重要的當然是現實的需求 – 薪資,剛好這次有公司明確告知有配股跟退休金,所以特別把每家薪水列出來分析,當初的假說是也許第一年薪資不是最高,加上退休金跟配股之後三年或五年可領到的整體薪資可能更高,本來想證明不能只看當下的數字,應該放長遠來看,沒想到差距還是有點大。
上是我比較的表,把月薪最低的數字當 1 來計算,加上預測薪水漲幅計算 3 年跟 5 年的總薪資,整體看下來,如果在 B 待滿 5 年的話,領到的薪水有機會比 C 這家外商高,且 B 幾乎獨占市場,拿到內定的部門也很穩定,最後拒絕 B 的理由是因為,當初本來就只是把 B 當作過水的選項,待滿 5 年不在考慮當中。
把數字列出來是為了做客觀評價,但最後還是以主觀的「人」來決定,因為前公司完全以客觀數據來選擇,結果環境跟客觀條件沒辦法看到的部份,成為轉職的原因。
扣除現實面,這次選擇的公司在面試時很積極,面試安排速度非常,面試之後面試官還私下給我 Feedback,更重要的是無論日本辦公室跟海外辦公室的人,都讓人感覺很好溝通並且是在找「共事者」,所以不會有任何刁難,對話當中不是「你會做什麼?」而是「你期待什麼?」,一開始先跟日本 Country Manager 面談,之後其他面試官以我有能力的前提跟我面試,所以他們想知道的是,公司是否能提供符合期待的成長與資源,讓人覺得整段流程是舒適的,從頭到尾都沒有一點「恩?」的感受,所有的對話都是完整的來往而不是單方面的傳達。
結語
回到目錄關於疫情的轉職,各種面向會有不同的看法,部分業界因為急需 IT 人才而開出職缺,也有外資因為本公司疫情狀況而延後開缺,轉職還是有很多機運,不過疫情期間的轉職也不全是壞事,同時都是線上面試的關係,很好安排面試面談,可以讓流程跑更快,之前寫了篇分享文,有興趣可以參考 (工作) 疫情中的轉職與入職須知
這篇文章大概是本網站當中耗時最長的吧,通常分享文字時腦袋中已經有架構,輸出不會花太長的時間,沒想到這篇讓我從中午打到晚餐時間,希望對大家有幫助,轉職真的很辛苦也容易被影響,但回到前一篇寫給正在規劃日本職涯的各位 說的,行動才能改變現狀。
不時會在專頁跟 Instagram 同步分享生活跟工作的事,喜歡以上分享的話歡迎追蹤!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