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認清無法解決的事實

Image by Felicia Buitenwerf via Unsplash.

以前過得不是很快樂也不太滿足,現在的我敢大聲說「過得還蠻不錯的」,本來以為只是時機到了,生活差不多到位,但仔細分析後發現,大部分是應用了過去閱讀的書裡的知識,來重新面對當初不快樂的自卑。


認清無法解決的事實

回到目錄

一開始就講出莫可奈何的事,可能讓人覺得蠻無力的,事實上真的有「難以解決的問題」,精密地說是「無法在現狀中解決」。

像是工作上的人際關係,有些同事明擺惡意地對待自己,也許對方不是真的想搞死誰,是為了保護自身地位而踩他人,有意識甚至無意識,這種同事不是無視就可以解決,當自己深陷那種痛苦時,也很難專注在其他事情上,畢竟這惡意可能讓人不想面對工作,如果是必須共事的同事,會令人更加痛苦。

這種我會把它分類在不能解決的範圍內,畢竟沒辦法開導這同事,而且很現實的是即便跟上司或公司反應,效果也不會太好,除非同事真的犯大錯才有可能被開除,很少有上司或公司接到反應還覺得「哇!謝謝你幫我揪出扯後腿的老鼠屎!」,大多是「為什麼要找事給我做」又或者是被認為是「經常表達不滿的下屬」。

這些惡意曾讓我很不舒服,尋求外界跟藥物幫助,不過大部分還是靠自我沈澱居多,畢竟這件事還是需要靠自己面對,看喜歡的片子、好吃的東西、睡個覺大哭一場,都比掠奪他人時間有效率多了。

畢竟沒有人必須承擔自身的負面情緒,更沒有人能真的站在他人立場面面俱到,跟著別人大罵同事之後的空虛,只會感受到醜陋的自己不堪入目,我現在的做法是先整理出難受的部分,之後考慮每個行動的成本。

整理思緒

回到目錄

跟人敘述現狀或自行思考 / 書寫都是很好的方式,不舒服是因為對同事有偏見,還是真的客觀看來也是不舒服,有時候我們僅停留在「不爽」,但卻搞不清出不爽的點在哪,連點都搞不清楚時更難解決問題。

跟上司報告

回到目錄

也許上司可以調動團隊,但可能會遇到必須重新學新團隊的規矩,甚至新團隊也有這種惡意的同事。

什麼都不做

回到目錄

認清個人承擔的極限在哪?會不會久了之後就痲痹?或者在工作上獲得成就後,這些惡意變得微不足道?

設立時間點跟想像下一步

回到目錄

假設發現承擔快到極限時,應該想著下一步怎麼做,或者設立時間點,例如至少忍到專案結束,又或者至少忍到幾月,有個目標會比看不到盡頭時多了一點動力,但最重要的還是,設立時間點後的下一步。

專案結束後跟上司報告發生的事,看上司的反應或對應,如果上司是那種什麼都不做,甚至覺得被報告是很麻煩的感覺,能知道這上司不是該跟的人,若公司內的人是這種態度的話,間接也該決定下一步,而不是「怎麼辦啊,公司都這樣,我好難過我好不幸」,自怨自艾只會讓自己不斷地停留在受害者,而不會改變現狀跟解決任何問題。

快樂是由自己決定

回到目錄

不少自我啟發的書都提到類似的例子,我最喜歡的敘述是 AGT 參賽者 Nightbird 所說的
「You can't wait until life isn't hard anymore before you decide to be happy」

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別人有伯樂?為什麼運氣不好?

關於 Nightbird,他曾是癌症患者也曾被宣告過生存率只剩 2%,不是一定要跟別人比較,而是客觀看來,Nightbird 不會過得比大多數的人好,但他依舊可以決定自己的快樂。

過去,我會先習慣性先找出「能被可憐的地方」,覺得可憐後自然有藉口覺得「沒辦法」,如果想陷入可憐的話倒是無仿,然而這些可憐很容易造成負面的情緒,嫉妒憤怒都沒辦法讓自己快樂。

不需要找比自己更可憐的人來證明自己幸運快樂,也不需要覺得自己可憐而沒辦法獲得快樂,重要的是「自行決定是否要快樂」。

套一句老話「我們沒辦法改變他人,但可以改變自己」,也算是呼應開頭的事,工作上沒辦法改變他人,可以選擇離開,讓人感受到有壓力跟負面情緒的交往,也可以選擇放棄。

小孩的確沒辦法做太多選擇,但身為能自力更生的社會人,我們明明有能力自我選擇,為何還要深陷悲憤?


其實就是被討厭的勇氣說的分離課題,過去跟他人都不是真正的理由,我們可以自行決定自己的未來。


不時會在專頁跟 Instagram 同步分享生活跟工作的事,喜歡以上分享的話歡迎追蹤!

👇FOLLOW ME👇

Instagram:一週更新約三次

Facebook:不定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