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 / 生活盲點

這陣子每週跟不少轉職者對談,很感謝各位給我這機會交流,也在對談當中發現了不少共通點,在這邊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不會寫出任何跟對談者相關的資訊)

思考只是起點但不會帶你到目的地

通常是已有明確的問題才會跟我約時間,畢竟這對談時間是彼此都需耗費的,大部分轉職者已經「有轉職的想法」,原因可能停留在對現職不滿這階段,但還沒釐清這不滿是能靠自己解決,還是有無法解決的外力;或者決定要往什麼方向發展,但總覺得有些障礙;也有被外界影響,而有「不得不做!」這種誤會。

有先留時間思考並且得出一定的結論也好,或者是覺得碰壁了想問問意見也很好,但大家忽略了思考≠行動,更不可能帶你前往終點。

對現職不滿所以想轉職,有一定的方向,或者不得不做些什麼,這些想法的確能成為改變人的因素,但沒有行動終究沒辦法真的改變現狀。

雖然大概每個月頂多 20 個人問轉職、工作介紹或仲介介紹,數字不算太多,但目前已經準備好履歷的人,這幾年來不到 5 位,也許大家是想聊完之後再著手,但實際上花彼此的時間當下,有一定的準備會導向更不一樣的結果。

即便沒有即時找工作的需求,也很推薦適時更新履歷以及經營 LinkedIn,有時候好機會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找上門的,當看到別人總是運氣爆棚時,不妨看看這些人平常做了什麼不經意,但在必要時刻是能成為莫大助力的動作。

努力

每個人對努力的定義不太一樣,分享我人生啟發(?)的漫畫「排球少年」的台詞:

「飯食うみたいな、多分” 努力 “じゃないんだ、本人にとっては」

對本人來說,就跟吃飯一樣(稀鬆平常),不是「努力」。

這也是經驗分享當中的盲點,每個人對於「努力」或「行動」的定義不太一樣,所以看起來某些經驗很輕鬆或者幸運,然而真的有機會聽到細節才知道,這些經驗是由各種無法想像的累積所達成的,本人可能享受其中又或者是覺得只做了「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努力。

努力也可以快樂,也可以不把努力當作努力,也許社會風氣把努力當作美德,但快樂地達成目標不代表沒有努力,對吧?這種「努力美德」,也很容易營造出「努力 = 辛苦」以及「我也不得不做些什麼」這些沒什麼意義的風氣,再者,只是盲目地做些什麼(努力),不代表一定能獲得什麼,畢竟方向正確之後的努力才有機會得出預期中的結果,若什麼都沒有預想,只是覺得該做些什麼,看到別人做了這努力之後得到什麼,這些努力可能只是自我催眠的毒藥。


最後再次分享「排球少年」的台詞:

「自分より優れた何かを持っている人間は生まれた時点で自分とは違い、それを覆す事などどんな努力・工夫・仲間を持ってしてでも不可能と嘆くのは、全ての正しい努力を尽くしてからで遅くない。」

幫你感嘆著那些比自己厲害的人擁有與生俱來不一樣的部分,即便努力、下功夫或者有夥伴的幫忙都不可能超過這種人時,先盡全力地做出正確的努力後,再來感嘆也不遲。


他人的答案不是你的答案

先說我本人有整理能力的缺陷(拜託不要唾棄我)

現在資訊真的太發達了,變得懶人包文化很興盛,要在社群當中做出成績,能把資訊整理地好閱讀變得非常重要,也有非常多行銷人能把社區經營地非常整齊,因為用戶急需找答案時,這些整理非常吸睛,也能讓人立刻採取行動。

求答案變成一種習慣,看了文章想得到答案,看了什麼內容之後希望是有答案的。

「但他人的答案並非適用於每個人。」

跟轉職者對談時,除非是有很明顯的錯誤(例如外國人很難找工作、薪水跟日本人不一樣),我基本上是找出對談者的矛盾,用這矛盾提問,讓對方思緒能夠更清晰為主。

如果連自己都不知道要做什麼時,沒有人真正能幫你,但確定目標並且告訴他人之後,有機會發現更多資源,或者獲得他人的幫助。

人生跟工作都沒有絕對的答案,扣除結束生命之外,基本上都能夠重來,特別是工作這部分,選錯了工作造成職歷不漂亮,並不代表一輩子無法翻身,可能比他人辛苦一點點,但選錯工作也是一個經驗,至少學習到怎麼看工作或者理解自己不喜歡什麼。

找我對談的人大多年紀相近,甚至小我很多,我相信我們這世代是最柔軟、適應力最好的世代,不要用他人的懷疑來侷限自己。


能夠得到以上想法,單純是因為我也是侷限自己的過來人,也做過不正確的努力,也許需要些什麼成功經驗才能證明自己的想法是否能幫助他人,我不覺得我算成功,但至少我現在還算快樂,希望這樣的意見能夠給他人一點點幫助😊

不時會在專頁跟 Instagram 同步分享生活跟工作的事,喜歡以上分享的話歡迎追蹤!


👇FOLLOW ME👇

FB 落足東京:日本打怪工作紀錄

Instagram